看乡村嬗变 绘振兴美景 ——会宁县大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侧记
来源:2023-09-15 10:29

日新月异的会宁县城新貌


刘家寨子镇千亩马铃薯基地内,绿意盎然,丰收在望


景美如画的柴家门镇紫香·童家湾


初秋时节,行进在广袤沃野的会师大地,幽静整洁的农家院落,精致平坦的村通公路,丰盈充实的蔬菜大棚……

秀美的乡村风景犹如一股晨起清新的风徐徐吹来,带给人满心的喜悦、赞叹和惊奇,足以把沉积在心底的浓浓乡愁激荡而起,这是一幅怎样的图景,描绘出壮阔斑斓的唯美画卷。

近年来,会宁县始终把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切入点,以农村道路畅通、环境净化、乡村绿化、村庄亮化为重点,逐步建成集“形美”“神韵”“气足”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和美乡村。

壮“筋骨”:特色产业强支撑

风景美如画,幸福踏歌来。

穿行在会宁县四房吴镇大南岔村的山山川川,村社道路平整通畅、村民庭院干净整洁、绿树青草生机勃勃、房前屋后花香芬芳……从“吃饱饭”到“不差钱”,从“脏乱差”到“净齐优”,一年年生活的变迁,见证着大南岔村的“蜕变”。

近年来,四房吴镇大南岔村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强村富民之基,以党建统揽全局,以支部引领发展,按照“山区小杂粮+川区大棚蔬菜”的产业发展布局,“两条腿”走路,一股劲发展,进一步激发了群众发展产业奔富路的干劲。

四房吴镇大南岔村村民李汉新说:“最近几年,我们村建了几千座大棚,每一家分了4座,自己不会种,让合作社代种,我一边打工,一边学技术,今年已经挣了15000元左右,这4座棚还有2500元的产业补助,一年下来好着呢,说真心话,我们最真切的感受就是,出门方便了、收入提高了、生活变好了、日子更甜了!”

截至目前,会宁县牛、羊、菜、果、薯、药和小杂粮分别达到15.39万头、124.02万只、17.81万亩、6万亩、89.16万亩、4.32万亩、11.82万亩,特色产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强劲引擎”。

梳“美妆”:人居环境颜值靓

“自从开展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后,村里路净了、渠也清了。饭后,老人、娃娃也有了活动的场所,笑声多了起来!”会宁县刘家寨子镇刘家寨子村70多岁的老人冯玉仓高兴地说,老人说起的变化得益于会宁县开展的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今年以来,会宁县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以定人、定片、定区域、定标准的原则,累计清理柴草秸秆3324处1200吨,清理畜禽粪污1234吨,清理废旧农膜265吨。争创“五美户”350户,打造“五特社”70个,创建“五星村”12个,锻造“样板镇”2个,从一村出彩到全域美丽,全县乡村“颜值”得到不断提升。

村里环境好了,村民干事创业的心劲也就更足了。“我们从内心深处感到高兴,生活都有了精气神。”会宁县草滩镇孔寨村村民王斌一语道出了群众的心声。

街道干净整洁、庭院鲜花绽放、大棚排列整齐……如今,穿行于会宁县的乡村街道,处处展现出一幅幅绿、净、美的田园画卷,呈现出一道道清新雅致的靓丽风景。

铸“乡魂”:文明新风扑面来

外塑乡村美,内铸乡村魂。

近年来,会宁县在大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中,以看得见的“城乡美”、塑造看不见的“内在美”、催生能感受到的“发展美”为目标,坚持以文明乡风为支撑,提高村民文明素质,让人居环境持续美下去,让和美乡村不断靓起来。

同时,以精神文明创建为核心,培育农村先进典型,推荐表彰全省“最美家庭”1户,市级“最美家庭”17户,文明家庭4户,平安家庭20户,“美丽庭院”示范村5个,示范户120户。全县共创建全国文明村2个,省级文明村镇13个、文明单位11家、文明校园14所;组织开展“学雷锋我行动”“整治高价彩礼”“智慧助老”等文明主题实践活动200多场次。

“这里有声有色的文化生活,随处可见的家风家训、核心价值观宣传,让大家感受到浓郁的文明向上精神风貌。”这是作为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户的冯建仁搬到杨崖集镇新家的第一感受。

以文铸魂,成风化俗,有效地提升了老百姓的精气神,为美丽乡村建设和管理提供了奋进力量。

不待扬鞭自奋蹄,一点一滴的改变,印证着会宁县美丽乡村建设的努力,更美更靓的乡村振兴美图正在盛夏的热浪中孕育……

(魏永刚  王进禄  文/图)


丁家沟镇线川状元红新农庄,村民正在观看秦腔表演


整齐有序的老君坡镇苏家堡村


甘沟驿镇和美乡村展新颜

责任编辑: 李凤琳

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