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融媒记者 苏黎明 王磊
用一片小小的蒲公英叶撬动乡村振兴新动能,从一名都市白领转型为“新农人”,三年时间里,甘肃蒲岳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岳剑打造出独具特色的蒲公英茶产业链,不仅让蒲公英茶香飘四方,更带动上千名乡亲增收致富。
创业之初,岳剑对制茶一窍不通,为了寻找理想中的蒲公英茶口感,她走遍全国茶叶主产区,尝遍数十种产品,经过反复试验,将传统工艺与地方水土相结合,摸索出一套专属蒲公英茶的制作秘方,既保留药用价值又提升适口性,让“苦菜”变身“金叶子”。
谈起创业经历,岳剑告诉记者,之前生病的时候吃消炎药时看到药的成分里有蒲公英,问了当地的老人,说一直以来确实有用蒲公英入药的习俗,她就动了做“蒲公英茶”的念头。她先去云南各大茶叶的主产区学习茶工艺,再带回会宁运用。但是由于会宁当地气候干燥,学来的工艺不适应,岳剑又结合当地气候特点,研发自己的蒲公英制茶工艺。虽然整个环节下来非常艰辛,但令她欣慰的是茶叶做出来后卖得不错,很受大家欢迎。
在做蒲公英茶的过程中,岳剑发现这个产业前景很好,就更加坚定了做下去的信心。岳剑说:“会宁日照时间长,种出来的蒲公英相较于国内其他产区,内含物质比较高,口感更好,再加上我们研究运用的属于咱们高海拔地区蒲公英茶的独特工艺,做出来的茶也就得到了消费者的肯定和喜爱。”
记者了解到,甘肃蒲岳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蒲公英茶已经被列为市级非遗产品。岳剑告诉记者,2024年,企业参加了人社部组织的中国创翼创业大赛,获得了中国创翼之星奖、全国创业优秀项目。市场认可的背后,是科技赋能的现代农业实践。岳剑利用会宁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的自然条件,还准备创新推出林下套种模式,在连翘树下规模化种植蒲公英,既提升土地利用率,又形成特色生态农业景观。
创新不止于工艺。岳剑在会宁打造出“蒲公英茶共享空间”,开辟了免费品鉴、工艺展示、读书会等体验区,实现了茶香与书香交融的场景。同时,通过线上线下齐发力,十余款产品覆盖多元消费需求,去年该企业生产的茶叶已全部售罄。
“得到大家的认可后,我就觉得这件事情是做对了。” 岳剑说。目前,岳剑的公司不仅稳定吸纳就业人员,还阶段性地解决富余劳动力就近务工,同时有效带动当地村民种植蒲公英,为农户提供保底收购价。
关于未来,岳剑谈到,今年企业计划要多试验一些适合高海拔地区、盐碱地种植的品种,带领村民扩大种植面积。她说:“我想把蒲公英茶至少做成我们镇上的标杆企业,既要立得住,还要稳得住,能够托起大家的致富梦。会宁是小杂粮之乡,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会宁以后能成为蒲公英之乡、蒲公英茶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