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洁
在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肌理上,会宁,曾因“三军会师”而荣光,也因“陇中苦甲天下”而沉重。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新时代,一条条脱贫路、致富路、振兴路,正让这片土地重焕生机。
从陇中苦脊到四通八达,如今的会宁红色热土上,交通产业正以路网现代化发展进程重塑着革命老区发展版图。以“交通先行”战略破题城乡融合发展,通过实施“省际动脉贯通、农村公路畅达、三级物流织网、红色文旅赋能、绿色能源筑基、智慧管养护航”六大工程,会宁挺起交通脊梁,构建起立体化综合交通体系。
贯通省际交通动脉 攻坚黄土筑路难题
作为甘肃省“十四五”重点工程,G309线祁家南山至汉家岔段升级改造项目历经三年攻坚于2025年年初实现全线通车。这条投资11.56亿元、全长69.67公里的省际通道,创新应用智能安全指挥机器人、摊铺碾压数字化管控系统等23项新技术,攻克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技术难关。
“天堑”如今变“通途”。项目负责人晋飞介绍:“通过实时监测沥青混合料温度、碾压遍数、碾压速度等关键指标,实现施工过程‘一次成优’。”
“原来的旧路弯大坡陡不安全,现在的路又宽又平,还有醒目的标志牌,出门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汉家岔镇花儿岔村村民宋维国望着崭新的大路发出感慨。
不仅是宋维国,汉家岔镇2万名群众的出行环境都得到改善,出行时间也缩短近50%。
精筑四好农村路网 畅通乡村振兴动脉
“四好农村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提出、亲自推动的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会宁县通过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行业主抓、社会参与”的强大合力,着力将农村公路融入“两纵三横”国省干道的内畅外联大路网格局,力促农村公路与国省干道、旅游线路等线成网、窄变宽、通到畅。
2024年8月,汉家岔镇实施村组道路硬化项目,王马山村八眼组2.2公里的道路被列入其中。
“现在的路既平整又宽展,我去拉粮食,拉的又多又放心。”65岁的八眼组村民张定国第一次在秋收农忙时期,可以开着自家的三轮车,自如地往返于家中和地里,轻松地装卸和搬运农作物。
另一边,四房吴镇四房吴村村民王喜会看见硬化路修到家门口后不禁发出感慨:“如今不仅下地干活方便,进镇上和县城买卖农产品也更快更通畅了。”
“一路通,百业兴。”村级道路一端连着经济发展,一端连着民生改善,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毛细血管”,也是牵动民心的“神经末梢”。会宁县立足全局、统筹推进,构建畅通高效的农村道路交通体系,推动农村公路建设稳步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农村公路里程达6178公里,其中,县乡道1926公里、村道1798公里、自然村组道路1214条2454公里,全面实现乡镇通油路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的“三个百分百”目标。
织密三级物流网络 畅通城乡经济循环
在柴家门镇柴家门村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村民们正在有序收发快递。这个集快递收发、便民服务于一体的村级站点自设立以来,让周边2000户村民的“网邮”之路顺风顺水,连所在超市收益也是稳增不减。
“来给亲戚寄点前些日子打的苦苣菜,以前还得坐二十分钟车去县城寄,现在家门口的村站就能一次性解决。”柴家门村村民赵再娟感慨地说。
“村邮站不仅方便了这里的老百姓,连我的小卖部生意也是越来也好。”柴家门村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负责人王永全分享着他的喜悦。
柴家门镇共设立11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负责全镇投递工作的柴家门邮政所投递员漆应晗日均处理快递200余件,投递员漆应晗介绍:“针对不同类型的寄递物品会使用不同的专业包装,也有对应优惠的资费。”
物流网络催生产业发展。邮政快递已经成为苹果等会宁特色农产品外销的重要渠道。每年苹果丰收季,头寨子镇邮政所和各个村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点都热闹非凡。
“我的苹果现在都能寄到西藏了,还能走向香港了。”头寨子镇共丰村果农李爱梅自豪地说。
“苹果寄递高峰期,我这里日均邮寄量能达到400件。”共丰村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负责人蔺爱吉介绍。
2024年,中国邮政会宁县分公司累计寄发苹果145479箱、蜜瓜5558箱、生鲜肉等农产品10927件,有效打通农户增收“最后一公里”,搭建起农户到消费者的“绿色桥梁”。
打造红色文旅廊道 激活文化经济动能
在G22青兰高速黄金节点,占地2.6万平方米的红色驿站综合体成为文旅融合新地标。该驿站集成数字展陈、光伏发电、充电服务等多元功能,年接待游客800万人次,带动上百余人就业和周边农户增收。
在驿站的新能源车充电区,车主们正在有序操作给车辆充电。“服务区建得像景区一样,充电速度也好,整个充电桩布置也整齐。”游客张振华说。
作为全省第一个采用光伏发电打造的绿色低碳服务区,红色驿站利用服务区屋顶、小车停车位及闲置地面有序分布安装光伏,将光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交通基础设置绿色转型。目前,该项目年发电能达到100万千瓦时,有效降低服务区的日常能源消耗,逐渐形成“充电+休憩+文旅”特色服务场景。
构建智慧管养体系 护航路网长效运营
近年来,会宁县按照“县道县管、乡村道乡管”的路长制工作要求,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分级负责、部门协作、群众参与的管养新模式,持续开展道路安全隐患大排查,做到农村公路安全隐患动态排查机制日常化、长效化。
2024年以来,会宁县持续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常态化持续开展道路安全隐患大排查行动,做到农村公路安全隐患动态排查机制日常化、长效化,重点对各类安防设施不齐全、标志标牌缺失、边沟涵洞堵塞、水毁坍塌等危险路段及时进行处置整改,确保了辖区道路安全畅通。
截至目前,共处置油路病害60公里120平方米;出动执法人员165人次,共查处超限车辆11辆,卸载超限货物399.66吨;办理损坏公路案件9起,拆除非标志公路杂牌3块,有效维护了路产路权,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便捷、安全、舒适的出行环境。
布局立体交通网络 擘画未来发展蓝图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会宁县将围绕《关于加快全省革命老区综合交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深度谋划以庆阳市、平凉市和白银市会宁县为核心区域的“铁公机”立体交通体系,着力构建快速交通网、干线交通网、基础交通网和融合交通网“四张交通网”,助力规划完成S35靖远至会宁段、S40祁家南山至中连川段、兰州(榆中)—定西—平凉铁路、S564三岔口至新庄公路、S225线会宁至华家岭段、会宁通用机场等区域性枢纽项目建设,逐步缩短会宁县对外时空距离,全面打通老区乡村振兴的“任督二脉”。
从黄土沟壑间的筑路奇迹,到数字时代的智慧交通,会宁县正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进姿态,在红色沃土上书写着交通强县的时代答卷。一条条延伸的公路,既是通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更是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纽带,见证着革命老区在现代化征程中的华丽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