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嘉楠
暑假即将来临,水边成了不少学生消暑的选择,但与此同时,溺水事故也悄然进入高发期。学生溺水事故的发生,往往源于多重因素的叠加,例如“家校社”协同监护的断层、危险水域警示与防护设施的缺失、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救技能的不足等,这不仅暴露出暑期安全防护体系中存在的诸多薄弱环节,也敲响了做好防溺水工作的警钟。
筑牢暑期防溺水防线,需要多方协同发力,构建起全方位、无死角的安全防护网。学校作为安全教育的主阵地,应在假期前开展形式多样的防溺水专题教育,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观看警示教育片等方式,进一步增强学生防溺水安全意识,提升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学校可以利用微信群、公众号等平台,定期向家长推送防溺水知识和提醒,督促家长履行好监护责任。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要时刻绷紧安全弦,切实履行监护责任,清晰掌握孩子行踪,禁止孩子独自到池塘、水库等危险水域玩耍,对“野泳”坚决说“不”。同时,家长可以主动陪伴孩子前往正规游泳馆学习游泳技能和水中自救知识,将安全教育融入日常。
各级各相关部门要积极行动,对辖区内的危险水域进行排查,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加装防护栏等安全设施。要完善应急救援机制,加强对野外水域的巡逻力度,在重点时段对重点水域进行巡查,及时劝阻未成年人在水域逗留、下水。要充分发挥宣传引导作用,广泛宣传防溺水知识,曝光溺水事故典型案例,提高全社会对防溺水工作的重视程度,让防溺水意识深入人心,构建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
生命只有一次,安全高于一切。只有学校、家庭、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才能织密防溺水安全网,为孩子们的假期安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