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931-8712377 邮箱: gsjbzx@12377.CN
首页 > 文艺
被遗弃的王公桥
时间:2025-07-12 07:02:10 来源:白银市融媒体中心

杨国顺

2025年6月18日,早起,出会宁城,西过西巩驿镇仅4.2公里即至王公桥。

所幸西行的312国道,车辆渐疏,没有了乾县到三关口段那般的拥堵,恰似栓塞的血管瞬间畅通。将车停靠在国道护栏缺口处的一段荒地里,刚打开车门就被群蜂围堵,不明就里,赶紧关上车门观察,原来此地曾为放蜂人的宿营地,转场之后残碎的蜂巢七零八落,遗弃的蜜蜂滞留其上。刚才打开车门的瞬间,它们可能将我误以为是他们的主人,或是向我探寻主人的消息。许久,它们又纷纷散去,啃食残碎蜂巢碎块上的蜜浆。我确认并无大碍后,重新下车,惊悸的我躲躲闪闪走到临崖的地埂边上,在深深的涧沟底部,有蓝色彩钢瓦覆盖的建筑物,涧沟两边有延伸出的似弃似用的蜿蜒小路,便确定此为王公桥无疑。再观察了可以下到沟底的路径,便穿过一片玉米田的边角去探寻。

眼前的王公桥,彩钢瓦覆顶,明显是近年修复保护的,再看了一下桥墩已裹上了一层厚厚的水泥,和桥身覆顶平行的台地上立了一块碑,上书“安定区文物保护点,王公桥,安定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安定区农村公路服务中心、甘肃省定西公路局,二O二O年七月”,看来碑不是安定区政府立的。碑旁修有水泥台阶可以下到沟底。

桥的主体为八字撑结构立木架桥,倒八字支撑的着力点全在居中的桥墩上,桥的两头也有支撑的桥墩依附在土坡,规模稍小一些。材料全为松木材质,圆木为主。桥面用松木板材铺就,看两边均匀竖立的圆木,想来应是护栏遗迹。桥面一层厚厚的黄土,夹杂一些凌乱的羊蹄印和羊粪颗粒。

依目前情景,结合我所掌握的资料,此王公桥应是1958年11月复造的,高应为18米,长度为44米,宽度为6米。

陕甘驿路,西巩驿西行要翻越青岚山。青岚山驿路难行,危栈纡曲,仅容单车,旁临深涧,行者悬心,一失足立成齑粉。青岚山黄土深厚,质地松脆,植被稀疏,加之沟壑纵横,多条涧沟水汇注入西巩驿河。可想而知,夏秋暴雨,万山之水,瞬息奔灌,桥毁路断太过平常了。王公桥就修在宋家沟上。

明万历年间,曾有一座“永济桥”,久已淹没。乾隆朝甘肃巩昌府知府王廷赞“义不能忍”,遂与地方长官合议重修,并立碑为记,因桥为王公兴筑,故而俗名“王公桥”,王公桥不能因王公“义不能忍”而长存,终在万山之水的冲灌中踪影渺然。光绪初,左宗棠部将魏光焘重建,以砖为之,不久毁于洪水。1942年再改建为石台砖拱桥,三年后,秋雨连绵,洪水暴涨,又成废墟。1958年又复建为眼前可供观瞻的王公桥。这座木构的王公桥,通车二十年后,因桥之两端弯急坡陡,重载及长车通行困难,1979年宣告停用。另一座长70米、高32米的钢筋混凝土王公桥于1983年重建,在今312道水平位置南北纵跨宋家沟,连通对岸青岚山。

时代的进步,总有一些东西被遗弃,这是铁律,无法抗拒,比如王公桥。或因功能退化,或因位置僻陋,或因样貌丑陋,或因不合时宜……

王公桥是陕甘驿路最为著名的一座桥梁。王公桥非以“桥”而著名,实以王公而著名。

王公者,王廷赞也,字翼公,奉天宁远(今辽宁兴城)人。以吏员(清代科班为正途,吏员步入仕途很少)调平番县丞。由两江总督调任陕甘总督的黄廷桂器重王廷赞廉能,奏升张掖知县,始入仕途,之后历任武威县知县,灵州、泾州知州、平凉府盐茶厅同知,秦州直隶州知州,兰州府知州,升任宁夏府知府,分巡宁夏道,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擢为甘肃布政使。一路青云,春风浩荡。

陶保廉《辛卯侍行记》说“乾隆时巩昌府王廷瓒(赞)创建土桥跨涧上,屡经重修矣。”但王廷赞任巩昌府知府一衔不见墓表,亦不见地方志,盖因史料缺失。虽无直接证据,但据其仕途轨迹及《辛卯侍行记》记载,其在主持修桥时很可能担任巩昌府知府。

廉能的王公、修桥补路的王公、“以微末之员擢至潘司”的王公,充其量乃是天地间的一芥尘埃,不会给身后留下耀眼的光环。但在甘肃布政使任内,有清一代以贪腐著名的“甘肃冒赈案”倒使他名声大振。

惯打政策擦边球的甘肃布政使王亶望在捐监的本色收捐(粮豆)和折色收捐(银钱)中依然选择后者,因为收来粮豆储藏不易,如有损耗,还需赔补,折色收捐,略施手段,可中私囊。他和时任陕甘总督的勒尔瑾上下其手,中饱私囊。有钱能使鬼推磨。不久,王亶望荣升浙江巡抚,王廷赞顺理成章地补授为甘肃布政使。履新后,王廷赞知道折色收捐的做法不妥,但他没能及时至损,而驾轻就熟地因循前任的“成功”做法。满心欢喜地拥抱住雪花银两的诱惑,从他一次性能自缴“历年积存廉银四万两”以充兵饷可知,他也因折色收捐而得了不少好处。雪花银两的诱惑和深入骨髓的贪欲,让他失去了自我。贪腐的王廷赞已革新了廉能的王廷赞。当白银的诱惑侵蚀初心,曾经的“修桥补路者”终沦为贪腐巨网中的一环。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甘肃苏四十三之乱诱发了“甘肃冒赈案”。

“甘肃冒赈案”的处理结果是:王亶望处斩,长子革职,其余十子发遣伊犁。勒尔瑾因是旗人,“著加恩赐令自尽”,长子发遣伊犁。王廷赞刑部鞫审时令其详悉供吐,乾隆皇帝曾朱笔传谕“伊之生死,总在此番实供与否,令伊自定,朕不食言。”不料他始终不吐实情。最后念其在苏四十三之乱中守兰州城之微劳免立决,著加恩改为绞死,其子二人发遣伊犁。除此三名主犯,另有五十五名官员处死,五十一名官员发遣,其余刑罚者八十六名。全国震肃。

在性命攸关的时刻,王廷赞终究被王廷赞遗弃了!因为“实供”太难了!可能触动贪腐利益集团的危险比朝廷的绞刑更让他恐惧,可能“实供”会失掉利益集团中的“仁人志士”对自己或家人保护的最后稻草……

沿着原路回到车旁,点燃一支香烟,伫立良久。遗弃的蜜蜂也没有了原先的躁动和热情,它们各自忙着各自的“事业”。它们终究是被遗弃的一群,命运未卜。

临上车前,再次走到蜂场崖边的地埂边,回望了一眼沉睡在沟底的、有着凌乱羊蹄印的王公桥,曾经一度也算“繁华”,锦衣的王公贵族、落魄的士子文人、旌旗猎猎的将士、驼驮车载的商旅……都已散于灰黄的尘埃中,坚固的新王公桥已肩负起了时代的重任。王公桥终难逃被时代进步遗弃的轮回。

被时代进步遗弃,虽令人惊怖,但毕竟在时间长河中,不易被人觉察。像王公般自己遗弃自己的案例似乎会给人更多启示和警醒。王公桥的毁建更迭而一直以王公桥名之,仿佛是一个永恒的讽刺,提醒着后人关于功业、名望与遗忘、遗弃的复杂命题。


责任编辑:关云丹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128320001 不良信息举报: 0943-8229929 邮箱:191187564@qq.com
网站备案:陇ICP备17004671号-1 公安备62040202000275号
白银视线网举报电话:0943-8229929 邮箱:1911875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