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融媒记者 乔丽霞 张睿
地处甘宁蒙三省(区)交界的景泰川,虽毗邻黄河却常年缺水。“水在低处流,人在川上愁”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这里北依腾格里沙漠,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形,让黄河水难以浸润这片土地,千百年来,百姓只能靠天吃饭,众多村庄与孩子的名字里,都满含着对水的热切期盼。
上世纪70年代,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简称“景电工程”)的建成改写了这片土地的命运。它让黄河水翻越700多米高山,流进千年荒原,为干涸的土地带来了生机。
50多年来,景电工程持续创新突破,润泽了甘宁蒙三省(区)7个县(旗)的百万亩戈壁荒滩,让这里的生态越来越好、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更让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生产生活展新颜
眼下正是玉米抽穗的关键期,走进白银市景泰县草窝滩镇三道梁村,大片玉米长势喜人,翠绿的叶片在风中轻轻摆动。村民梁君山正忙着给玉米地浇今年的第二次水,看着清水漫过田垄,他的笑容里满是丰收的期盼。
作为经营着100亩土地的种植大户,梁君山对景电二期工程提质改造带来的变化感触颇深:“以前缺水时,100亩地只能种60亩玉米、40亩麦子,一年到头就浇3次水。现在水流量大了、供水稳了,一年能浇4到5次水,粮食再也不愁受旱。我把100亩地全改种了玉米,还能腾出手种些其他作物,这项工程真是造福百姓的好工程,我们实实在在得到了实惠。”
时间的指针拨回1969年,黄河西岸的景泰川响起了战天斗地的号角,景电一期工程开工建设。1974年,由13座泵站组成,总扬程472米,设计灌溉面积30.42万亩的景电一期工程顺利建成。短短5年间,景泰川30多万亩荒滩变成良田,曾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铁律在这里被打破。
1984年,在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景电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历经十年奋战,1994年这项工程基本建成,黄河水翻越700多米的山坡,让汩汩清流浸润了每一寸干渴的土地。
1995年,为挽救民勤绿洲,景电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工程开工建设。6年后建成,奔腾的黄河水经逐级提升,最终从民勤县蔡旗断面涌出,为沿线灌区60万人口、120余万亩耕地的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为阻止巴丹吉林、腾格里沙漠合拢提供了宝贵的水源。
“2000年以来,我们陆续实施了景电一期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景电大型泵站更新改造等骨干工程改造建设项目。”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水资源利用中心计划管理处副处长赵天敏介绍,“‘十四五’期间,在国家和省上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中心争取落实投资12.1亿元,实施了景电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景电二期提质增效两个重点项目。特别是2024年投资7.6亿元的二期提质增效工程,克服工期短、汛期施工等困难,在保障灌溉的同时完成了主体工程。”
如今的景电工程,宛如一条蓝色动脉,将黄河水通过电力提灌输送到景泰川,最终汇入武威市民勤县的红崖山水库,滋养着100多万亩干旱荒滩。曾经的“贫瘠之地”已成大棚蔬菜、反季节水果的家园,“靠天吃饭”成了老黄历,“旱涝保收”成了新生活的常态。
致富花开别样红
致富之花,在景电工程的润泽下绽放出别样红韵。
景电工程不仅改写了景泰川“十年九旱”的历史,更是化作一把“金钥匙”,为灌区群众打开了增收致富的广阔天地。如今,120余万亩沃土得到稳定灌溉,农业生产条件实现了质的飞跃,为粮食丰收筑牢了根基。
曾经困于缺水,玉米、小麦等耐旱作物是田野的主角,而今水源有了保障,辣椒的红、西红柿的艳渐次晕染开来,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村民的腰包跟着一天天鼓起来了。
“我们三道梁村3000亩地,可算盼来了水稳量足的好日子!”景泰县草窝滩镇三道梁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冯宜鹏笑着说,“2024年景电二期工程提质改造后,水的事儿不用愁了,我们告别了仅种玉米、小麦的历史,现在不光种玉米、小麦,还种起了辣椒、西红柿等作物,村民收入提高了,生产生活条件变好了,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景电工程的福祉,远不止于田间地头。其辐射1000平方公里,直接受益群众与日俱增,仅二期提质增效工程便惠及30余万人。它不仅极大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驱动着人口集聚与城镇化进程,更为灌区工业经济的崛起注入了强劲动能,助力这片土地在现代化征程上阔步前行。
从荒滩到良田的蜕变,从缺水到丰沛的跨越,景电工程铸就了灌区生产图景的崭新篇章。百姓的钱袋日益鼓胀,田地里的作物更是多元多样、生机盎然,玉米小麦稳扎稳打,辣椒西红柿扮靓沃野,致富之路越走越宽广,未来的画卷正以更加绚烂的色彩铺展延伸。
生态屏障稳如磐
生态屏障的根基,在景电工程的守护下愈发坚实牢固。
作为甘肃重点水利基础设施,景电工程不仅滋养着景泰、古浪等7个县(旗)百万亩农田,更肩负着石羊河流域生态供水的使命,被誉为“生态工程”。
它如一座生态枢纽,连通黄河流域与石羊河内流区,百万亩灌区与十余万亩三北防护林带交相辉映,如绿色巨盾阻挡着民勤东西两侧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的合拢南侵,为兰州、白银、武威等周边城市筑牢生态安全防线。
然而,这座点多、线长、面广的水利工程,曾因老化失修让管理频遇挑战。2024年,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水资源利用中心借鉴“河湖长制”智慧,全域推行“渠站长制”,为工程管护注入新动能。
依据水利部及省水利厅要求,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水资源利用中心制定实施方案,构建现代化灌区标准化管理体系,将总干、干渠划分为2个中心级、14个处级、32个科段级管理区域,明确六大核心职责,筑起“六级责任体系”,层层压实管护重任。如今,渠道设牌明责,泵站挂牌上岗,“渠畅、堤固、景美、人和”的现代化灌区图景渐次展开。
“近年来,我们打出工程建设与管理创新‘组合拳’,通过‘十四五’续建配套、二期提质增效等项目,改造渠道124.52公里、泵站11座,彻底消除了‘卡脖子’问题,工程的安全保障率和输水能力大幅提升。”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水资源利用中心工程处副处长闫沛玉说,“下一步,我们将深化‘渠站长制’,为大型灌区标准化管理注入‘景电力量’,护航灌区农业生产、生态与经济发展。”
自2001年起,景电工程已累计向民勤调水20.92亿立方米,让干涸的青土湖重焕生机,形成了106平方公里湿地,沙漠化进程有效遏制,区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如今的景泰川,处处涌动着绿色生机。景电工程正以汩汩清泉续写着“水往高处流”的传奇,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站在新起点,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水资源利用中心将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全力谋划推进“十五五”期间重点项目,进一步补齐设施短板,提升供水保障能力,让景电工程这颗水利明珠在筑牢生态屏障的路上愈发璀璨,守护好沿线的绿水青山。
记者手记:
踏上景泰川的土地,最震撼的不是眼前的沃野千里,而是那句“水往高处流”的奇迹。从“人在川上愁”到“旱涝保收笑开颜”,景电工程用五十余载的坚守与创新,在黄土高原与沙漠的夹缝中,书写了一部流淌的民生史诗。
采访中,梁君山看着水流过田垄时的满足,冯宜鹏说起村民增收时的爽朗,还有管理者谈及“渠站长制”时的笃定,都在诉说同一个事实:这项工程早已超越了水利设施的范畴,它是生命线,更是生态屏障。当青土湖的芦苇荡里传来鸟鸣,当戈壁滩上的辣椒红透天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荒原变绿洲的蜕变,更是一代代建设者、守护者“战天斗地”精神的延续。
景电工程的意义,在于它用科技的力量打破了自然的桎梏,更在于它以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担当,为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动范本。这股向上流淌的清泉,将继续滋养这片土地,见证更多奇迹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