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菊
七月的会宁,夏风裹着麦浪翻金的余韵,掠过层层叠叠的梯田。冬小麦已颗粒归仓,玉米舒展着油绿的叶片,在烈日下泛着蓬勃的光;田埂边的马铃薯正开出淡紫的花,连片的向日葵朝着太阳昂起金灿灿的脸庞。山脚下的安置区里,白墙灰瓦的民居被绿树环抱,搬迁群众在院门口择菜闲聊,孩子们追着蝉鸣跑过广场,老人们摇着蒲扇坐在凉亭里唠家常……这幕浸润着夏日烟火气的图景,正是会宁县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推进两年来,群众“搬”进幸福、“迁”入新景的生动注脚。
搬离忧患:
把“安全伞”撑在群众心坎上
“往年七月,一下暴雨就提心吊胆。老房子后墙根儿渗着水,夜里听着雨声,全家挤在炕头不敢睡。”在中川镇高庙村安置点的新家里,搬迁户赵晓霞擦着新安装的铝合金窗户,语气里满是感慨。会宁县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地质环境脆弱,滑坡、崩塌等灾害曾是悬在山区群众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搬得出,首先要让群众‘愿意搬’。”中川镇干部史国雄回忆起动员时的场景:镇里带着村民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航拍图,算“安全账”——老房子后坡30米内有裂缝,遇强降雨可能引发滑坡;算“民生账”——安置点离镇中心小学近,娃娃不用再摸黑走山路;算“长远账”——周边规划了蔬菜产业园,打工顾家两不误。“我们带着村民参观样板房,摸一摸暖气管,试一试自来水,再看看安置点的文化广场和卫生室,疑虑慢慢就消了。”
2022年以来,会宁县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原则,优先搬迁地质灾害高风险区、生存条件恶劣区群众,累计实施搬迁2344户,建成安置点41个。
乐业安居:
产业“搭把手”,日子有奔头
“下楼就是产业园,摘完辣椒就能回家做饭!”在河畔镇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旁的辣椒种植基地,搬迁户韩艳丽弯腰采摘着红艳艳的辣椒,汗水浸透了衣领,脸上却挂着笑。她身后,200亩辣椒田郁郁葱葱,务工的搬迁群众三三两两,竹篮里的辣椒堆成了小山。
搬得出更要稳得住。会宁县将避险搬迁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在安置区周边布局“短平快”产业,让群众“家门口端稳金饭碗”。河畔镇打造“五种致富路”:草莓采摘园里当“园丁”,蔬菜基地当“产业工人”,肉羊代养当“小老板”,社区物业当“管理员”,爱心车间当“巧工匠”;中川镇南峪川蔬菜产业园则根据季节调整种植结构,七月正是辣椒、西红柿的采收旺季,150多名搬迁群众在此务工,月均收入超3000元。
“以前在山里,男人打工要去县城,女人只能守着几亩薄田;现在安置点附近有产业园、有合作社,男女老少都能找活干。”刚领完六月工资的任半岔村搬迁户杨旭萍,手里攥着一沓钞票,眼里闪着光,“我家男人在园区开拖拉机,我在蔬菜大棚摘菜,俩娃步行5分钟到镇里的小学,日子越过越踏实!”
融入新境:
服务“暖人心”,从“村民”到“市民”
“以前在山里,买袋盐要翻两座山;现在下楼就是超市,连快递都能直接送到社区驿站!”在会师镇南什村安置点,68岁的高军胜老人站在社区服务中心门口,指着墙上的“便民服务清单”说,“户籍迁转、医保缴费、就业培训……这些事儿不用跑县城,在这儿都能办。”
搬迁不是“挪窝”,而是“换一种活法”。会宁县以党建为引领,在每个安置区建立“红色驿站”,配备专职网格员,提供“一站式”服务;配套建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老年活动室、儿童之家,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周末的文化广场上,孩子们在健身器材间追逐,妇女们在广场跳着新学的广场舞。
七月的会宁,阳光炽热,却掩不住安置区里的清凉与温暖。从“山沟危房”到“城镇新居”,从“提心吊胆”到“安心踏实”,会宁县用一场“安居变奏曲”,诠释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当安置区的路灯在暮色中亮起,当孩子们的笑声回荡在广场,当老人们在社区里下棋聊天……这片曾经被地质灾害威胁的土地,正书写着“住有所居、业有所就、心有所归”的幸福答卷。
风过会宁,夏意正浓。那些白墙灰瓦的新居里,每一盏亮起的灯,都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一张绽放的笑脸,都是“忧居”变“优居”最动人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