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融媒记者 乔丽霞
通讯员 雷臣元 卢昌来
盛夏骄阳下,白银市景泰县昔日沉寂的白碱滩,正翻涌起生命的绿潮。
在景泰县国家级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基地,辣椒舒展翠叶,玉米拔节生长,各类耐盐碱作物在这片曾被称作 “土地癌症”的地方竞相生长。那一抹抹难得的新绿,不仅是万物生长的自然律动,更是农科专家与当地百姓用智慧与汗水共同缔造的生态奇迹。
时光是最好的见证者。半年前,景泰县国家级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芦阳片区的土地还泛着刺眼的白霜。通过春季实施的挖渠排碱、菌剂改良、耐碱播种“三连击”,如今已奇迹般地挺立起连片的“青纱帐”。
景泰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陈其睿穿行在田间,指尖拂过玉米墨绿宽大、光滑油亮的叶片,言语间难掩欣喜:“你看这茎秆长得很粗壮,叶色深绿,按这个长势来看,今年的盐碱地治理成效还是很明显的。”
这片涌动的绿浪背后,是农技团队不舍昼夜的精密“把脉问诊”。盛夏高温加剧了水分蒸发,潜藏地下的盐分如同伺机反扑的“敌人”,极易随水上升危害作物。为此,景泰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仲晓飞带领团队,每日迎着烈日深入田间地头,用数据为作物筑起防盐碱堤坝。
“夏季作物生长快、需水量大,反碱风险也最高。我们几乎每天都来试验地检测盐分,观察作物长势,做好各项数据记录,随时调整治理措施,确保盐碱地治理取得良好成效。”仲晓飞告诉记者。
科技的力量唤醒了沉睡的盐碱地,也照亮了农人心中沉寂已久的希望。景泰县芦阳镇城北村村民王志建,这位与盐碱地抗争了半辈子的守望者,如今负责着130多亩试验田的管护工作。半辈子的记忆里,这里曾是“种啥啥不收”的伤心地。如今,看着自己亲手管护的辣椒挂满枝头、菜瓜和人参果日渐丰硕,喜悦爬上了他饱经风霜的脸庞。
“打小记事起,这里就是一片白茫茫的碱滩啊!”王志建蹲在地头,他小心翼翼地托起一串沉甸甸的辣椒,粗糙的手指摩挲着果实,笑着说:“你瞅瞅现在这辣椒的颜色、发达的根系、结下的果实!照这么治理下去,要不了几年,我们真能靠这片‘废地’吃上饭、挣上钱了。”
一粒顽强的种子可以改变一片贫瘠的土地,一片成功的试验田则正在探索一条治理盐碱的通途。在这片试验田里,排碱渠织就的“地下长城”为治理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此之上,有机肥、酸性剂、菌群兵团、覆膜压碱 “四重战术”协同发力,共同守护着这片土地的新生。
“目前,试验田里种植的耐盐碱甜瓜、辣椒等13个品种长势良好,生机勃勃。这些实践正为国家盐碱地综合治理利用贡献着宝贵的景泰经验。”仲晓飞说。
当晚风拂过万亩青纱帐,田埂上那些深深浅浅的足迹,不仅诉说着景泰农技人的坚守与农人的期盼,更在中国“盐碱地综合利用攻坚战”的版图上,镌刻下了一个深深的印记。在这片重获新生的土地上,每一株挺立的禾苗,都是景泰县在端牢中国饭碗道路上展现出的担当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