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931-8712377 邮箱: gsjbzx@12377.CN
首页 > 文艺
悦读
教育灯火的守护神
——试评王承栋散文的艺术视觉
时间:2025-07-17 09:43:00 来源:白银市融媒体中心

□ 张明显

优秀的散文是感情燃烧出的璀璨火花。王承栋先生发表在2025年《白银日报》《金凤》副刊上的散文《在盛宴将散时守住灯火》是一篇发自肺腑的心灵箴言,是对优秀散文的最好诠释。

众所周知,三年的高中阶段,是学生能否步入大学校门的窗口期。在教师不遗余力地精心栽培下,学子们如雨后春笋般拔节成长,师生欢聚一堂,举行庄严的毕业典礼,该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一场感情盛宴。

可以想见,作为一位与学生朝夕相处,传道授业的语文教师,置身于如此热烈而庄重的仪式之中,直抒胸臆,浓墨重彩地再现这一场景,当之必然。然而,作者只是写道:“毕业生代表向授课三年的恩师三鞠躬,献上鲜花。那芬芳承载着无言的感激,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这似乎定格的一幕,让身在其中的我,感到世间无上的荣耀。”

作者将这样的场景只看作“定格的一幕”,看来并没有以教学的功臣自居,陶醉于一时的喧嚣,而是像一位成熟的思想者,让思绪的泉水涌出泉眼,静静地流向诗和远方:“我始终相信,学子的毕业恰似黎明破晓——那些在求知长夜里跋涉的星辰,终将挣脱阴云与风雨,以独特的光辉照亮苍穹。”紧接着机锋一转,“正如三尺讲台上的守望者,我们甘愿化作提灯人,目送每一簇星火穿越迷雾,见证他们与银河共鸣,同皓月争辉。”

大凡成熟的思想者,并不在乎在大众场合之下慷慨陈词,热烈互动,更在乎鼎沸声浪退却后的冷静观察和深刻思考。作者深知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像毕业典礼这样的仪式,每年都举行一次。所以,在典礼结束,曲终人散的时候,在空荡荡的大厅里,凝望着仍在灼烈燃烧的灯火,灵感不期而至。心想,“盛宴的灯火辉煌,只为酬答过往;而教育者的使命,是在人群散尽后的幽微处,独自守护那簇不灭的真火。”思考之深,入木三分。

毋需置疑,灯火是光明的象征。诚如作者所言,老师正如提灯人,是输送光明的使者。指引着学子们在道德的高地上前行,在知识的星空里遨游。以免偏离思想的轨道,或者误入知识的荒原。于是作者结合自己从教的切身体会,发出肺腑之言:“三十二年的岁月告诉我,最盛大的喧哗终会归于宁静,唯有那盏名为‘教育’的灯火,需要在每一次盛宴散场后,由我们这些守灯人,用毕生的信念去呵护、去点燃、去传递。它或许微弱,却足以穿透迷茫,它或许孤独,却能在年轻的心田里种下光明的种子,最终汇聚成璀璨的星河。”真情实感,溢于言表。

大幕落下,小幕启开。紧接着,作者将发生在办公室的一幕图景展现在我们面前:“早已习惯离合的我,并没有参加更多的拍照留念,而是回到办公室,习惯地打开案头的台灯,享受短暂的宁静。突然间,不少弟子风尘仆仆,叩响办公室的门扉,一句‘老师,当年您给我说的那句话,我一直记得’,恰似一道微光,瞬间融化了时光的霜雪。”读到这里,我们不禁发问,当年作者向学生究竟说了句什么话?竟然穿越时光,凝固在学生的心田,我想,只有老师知道,学生知道。它恰似老师案头那盏微弱而孤独的台灯,驱散了眼前的迷雾,照亮了学生的前程。更像一盏老师精心酿造的琼浆玉液,通澈肺腑,让学生回味无穷。

教育的灯火总是离不开守夜人的秉持和坚守。作者看到:“办公室内,一位年过五旬的老教师,依旧在静静地整理自己的文案。他案头那盏深夜不熄的台灯,照亮过多少稚嫩文稿上的朱批?灯光下,他抚过新苗歪扭的字迹,如农人俯身摩挲的穗苗。窗台上悉心照料的绿萝,藤蔓已悄然垂落三尺青翠,恰似岁月里未从张扬的牵挂。”是啊,多少年来,老教师坚守着这盏灯火,培育出的无数“青翠新苗”,都在哪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呢?在这里,作者用敏锐的眼力和升华的笔力,描绘出一位教育灯火的守望者,为青年学子的茁壮成长,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生动形象。可想而知,有了像这位老教师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教育的灯火一定会越燃越旺。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在文章接近尾声的时候,作者又站在历史的至高点上,将张骞怀揣羊皮地图,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到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盗窃火种,让人们在暴雨如注的黑夜,以血肉之躯筑成壁垒,坚守光明,再到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在防空洞内,围坐煤油灯下,探究真理的情景,再现于读者面前,从而使文明的灯火穿越时光,跨越国界,赋予了历史的凝重感和时空的穿透力。正如作者写道:“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更坚定,教育,从来不是一场速成的狂欢,而是一场漫长的、需要静水深流般定力的耕耘与守望。”

笔者认为,这篇散文的成功之处是多方面的,而最为重要的是与作者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是分不开的。作者对于教育灯火的悉心审视,如同佛家所说的老和尚看山,第一次看山,山只是山。第二次看山,山不是山。第三次看山,山还是山。三十多年的执教生涯,使作者参透了教育灯火的光源和辐射力,将作者心灵的灯火与教育的灯火融为一体,从而将其点燃得越来越亮。

坦率地说,我不是文学评论家,没有任何资格对别人的作品说三道四。充其量,我只是一位散文爱好者。点滴感受,是对是错,不甚了了。

我从不认识王承栋先生,但读了他的这篇作品,似乎理解了“风格即人”这句话的真正含意。眼前仿佛看到一位具有丰富文学涵养,立命三尺讲台,在语文教学这块田地里不事张扬,默默无闻,精耕细作的高级别、低格调中年教师。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追名逐利之风愈演愈烈的世界上,这种韧性和坚守,多么难能可贵。

有感于此,我将这篇短文的题目定为《教育灯火的守护神》。



责任编辑:李玲燕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128320001 不良信息举报: 0943-8229929 邮箱:191187564@qq.com
网站备案:陇ICP备17004671号-1 公安备62040202000275号
白银视线网举报电话:0943-8229929 邮箱:1911875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