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931-8712377 邮箱: gsjbzx@12377.CN
首页 > 文艺
寻找自己的倾诉方式
时间:2025-07-23 09:29:52 来源:白银市融媒体中心

□ 李尚飞

史铁生在《记忆与印象》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战争结束了,有个年轻号手最后离开战场,回家。他日夜思念着他的未婚妻,路上更是设想着如何同她见面,如何把她娶回家。可是,等他回到家乡,却听说未婚妻已同别人结婚;因为家乡早已流传着他战死沙场的消息。年轻号手痛苦之极,便又离开家乡,四处漂泊。孤独的路上,陪伴他的只有那把小号,他便吹响小号,号声凄婉悲凉。有一天,他走到一个国家,国王听见了他的号声,使人把他唤来,问他:你的号声为什么这样哀伤?号手便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国王。国王听了非常同情他。于是请国人都来听这号手讲他自己的故事,并听那号声中的哀伤。日复一日,年轻人不断地讲,人们不断地听,只要那号声一响,人们便来围拢他,默默地听。这样,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的号声已不再那么低沉、凄凉。又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那号声开始变得欢快、嘹亮,变得生气勃勃了。

这是一则具有象征意义的故事。这个号手,他不是一个人,而是代表着整个人类。他的悲伤,是我们共同的悲伤,他的倾吐,是我们共同的倾吐,而他的结局,却未必是所有人的结局。

其实,几乎所有的人,自他来到人世间并渐渐开始生活、行走、经历的过程,都是一个寻求属于自己的“小号”的过程。寻求到了,他就有了倾诉的凭借,寻求不到,他的心事就会喑哑并且黯淡;随之他的人生,也便处于混沌或迷乱的状态之中,寂寞与压抑、疏离与郁结也便由此产生了。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理状态?从人的本质出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一方面,人生来就是孤独的。纵然有亲人,有朋友,但生命却只属于你自己,对生存的体验也只属于你自己。许多的痛苦,只能靠你来消解,别人无论如何不能彻底地帮助你;许多的甘甜也只有你能体会,它们就涌动在你的心里,是那样特殊,也只有你能体味得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你也不是你心事的睿智的读者,些微的感动,突然的忧郁,莫名的伤怀,就是你也不能理解,也无从把握,更莫说用恰当的方式传递给他人了。另一方面,就像柏拉图所说的,人本来是一个圆球,后来分成了两半,于是一半就在不停地寻找另一半。这个伟大的哲学家,将与生俱来的那种孤独感当作一种宿命之后,把希冀留给了人们。你在那个寻求甚至追索的过程中,你时常会看到像你的那一半,于是你去接触,去交流,去诉说,但你往往会发现,他并不是,他并不能直接走到你的心里,去观察你,阅读你,感受你,了解你;即使你真的找到了,你也会发现他是独立的,在他不能“等同”你的情况下,你们仍然是两个人——中间有着巨大的隔膜。更何况,你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历史、时间、经验、世界,你强求他来解释你,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因此,阅读古代诗歌,我们从许多诗人的祈求和企望中,都能看到他们对“知音”的呼唤。“知音”,这是一个极为普通的词,却又是一个极为奢侈的词。正因为难觅,“谁共我,醉明月”“知音少,有谁听”,就成为一种共同的心理状态。这种情况,更加剧了表达的需求和欲望。于是,人从这个意义上,就分为两类。一类,他有自己的“小号”,他是这个“小号”娴熟的驾驭者,也就是他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和本领,所以,他的倾诉就具备了艺术的特色,他的人生就具备了诗意的元素;一类,他始终没有自己的“小号”,或者哪怕有了这个“小号”也不能熟练地运用,他就苦闷,就抑郁,当所有的心事凝结于一起无法与他人分享的时候,许多的心理问题便产生了。

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那就是我们没有自己的“小号”,但我们在聆听、欣赏他人吹奏出来的乐曲时,我们会沉浸其中,一任那美妙的音符应和我们的心跳。在那时,我们觉得,他所吹奏的,就是我们想吹奏的。在这个意义上,他成为代替我们表达的人,甚至比我们自己都表达得更为清晰,更为明白,更为流畅。而这样的人,在传统的认知上,是最令人尊重的人。我们这个民族从前最崇敬诗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这里。我们的生活是贫乏的,诗人赋予其诗意;我们的心事是曲折的,诗人予以富于暗示的表述;我们的世界是有限的,诗人给予扩充与拓展……就此而言,他们的小号,最终会成为我们的小号。我们在聆听号声时,也会拥有它,掌握它,享用它。

对于个体生命,其中最值得肯定的,则就是对“小号”的寻找。这个过程可能很容易,也可能很艰辛。当你找到了它,让它言吐你的心声的时候,你真的就找到了人生的至乐。记得苏轼曾经说过一句话:“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矣。”想到什么,就能找寻到极为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一般人总是限于语言与修养,很难将尘世间寄寓的痛苦与快乐恰如其分地表述出来,倘能做到这一点,也会体会到苏轼所说的无与伦比的快乐。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小号可以是苏轼所说的诗文,亦可以是书法,是舞蹈,是音乐,是棋类……凡是能够给予我们寂寥、荒芜人生以安慰的,都在此列。有哲学家认为,生命的历程中,可堪慰藉的,就是艺术——凡具备这种色彩与内蕴的,都可以在掇取之列,根据你的兴趣,你的爱好,你的条件,你的特长。

那个号手是幸运的,他碰上了一个智慧的国王。但对于大部分人则没有这样的机遇。故而,最为常见的人生状态,则是你的小号唯有你自己倾听——在你心之旷野上,你将它吹起,然后也将你自己当作听众,来深味、品尝、消释你的心事。在此意义上,你是你的听众。而最让人难堪,也最终会失落的,便是对听众的强自要求。

有这么一个事情。宋代有一个名叫吴居厚的门下侍郎,他的小号,就是杜甫的诗。他无时不会吹起这个小号——每次与客人说话都不曾不谈论杜诗。绍圣年间,他担任户部尚书。待漏院里每次官吏早上集会等待上朝时,大多人都没有睡够,往往就坐下倚着墙壁假寐,彼此不做交谈。只有吴居厚到了后就非要与别人谈论杜甫的诗不可,人都觉得受不了。其中就有一个名叫叶涛的舍人总是挪位置坐到门外的屋檐下。有一天,忽然大雨倾盆而下,同僚们叫他,他不来,问他原因,他说:“我怕老杜的诗。”

这就是强人所难了,而强人所难,往往来自对人性的认识不清。你喜欢,那你就吹你的,那是你的寄托,也是你的慰安。这就够了。


责任编辑:周尚珍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128320001 不良信息举报: 0943-8229929 邮箱:191187564@qq.com
网站备案:陇ICP备17004671号-1 公安备62040202000275号
白银视线网举报电话:0943-8229929 邮箱:1911875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