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融媒评论员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时代的关键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审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新质生产力的生命力,不仅在于技术的前沿性,更在于民生的贴近性。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坚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终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当创新驱动与民生导向相结合,发展便不再是冷冰冰的GDP数字,而成为可感可知的温暖体验。从城市到乡村,从就业到教育,从医疗到住房,每一项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都在诠释着“发展为了人民”的深刻哲理。
城市,作为现代文明的载体,其品质直接关乎民生温度。近年来,白银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为目标,书写着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新篇章。从兰白都市圈的协同发展到交通网络的互联互通,从保障性住房建设到小微公园布局,每一步都彰显着“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对智慧城市运营中心的建设、城市自然人文整体格局保护和塑造、文旅消费集聚区与“甘青大环线”相融合等进行周密部署,可以预想的是,当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比翼齐飞,白银,这座幸福之城不是冰冷的建筑集合,而成为承载人民美好生活的温暖家园。
如果说城市是现代化的引擎,那么乡村则是文明的根脉。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锚定农业强市目标,对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进行部署,展现出城乡融合发展的辩证思维。通过“一键申报”机制将60%以上衔接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既巩固了脱贫成果,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动力;粮食单产提升行动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回应了“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的时代之题;“4+4+N”农业产业格局的构建,则体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系统思维。推动“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的全产业链,诠释了以工业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的发展思维;“八改”工程的深入实施,100个行政村提升改造任务的推进,则让乡村不仅留得住乡愁,更跟得上时代。当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城乡之间不再是割裂的二元结构,而是互补融合的有机整体,乡村振兴的活力便在这辩证统一中迸发。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全面落实“四稳”要求,深入推进“10+N”就业服务活动,体现了对民生之本的高度重视。从高校毕业生到退役军人,从城镇困难人员到农民工群体,每一项精准帮扶措施背后,都是对“一个都不能少”承诺的坚守。教育医疗领域的部署,彰显了发展的温度——优质公办学位的增加、矿冶职业技术学院“创大升本”的推进、紧密型医疗集团的建设,这些举措无不直指民生痛点。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一老一小”的服务保障、社区无障碍设施的完善,正是为了让每个民生故事都能书写得更加精彩。“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的深化,则如冬日暖阳,让特殊困难群体感受到社会的温度,体味到发展的温情。
正如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座城市的民生温度也反映着整个国家的发展成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白银市正以民生为墨,以创新为笔,绘就新质生产力的温暖底色,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这底色,是初心如磐的“赤诚红”,是创新涌动的“科技蓝”,更是民生至上的“温暖黄”,红、黄、蓝共同调和出一幅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美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