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刘延海
通讯员 马军华
面对当前严峻的防汛形势,平川区立足防大汛、抗大洪,以时时放心不下的高度责任感,创新构建“科技监测+网格管理”双轮驱动防汛体系,通过数字化预警系统和统筹区、乡、村三级联动机制,精心编织了一张预警、响应、保障各环节全域覆盖的“生命安全网”,全力保障汛期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科技赋能 打造防汛“智慧大脑”
记者在平川区水务局山洪灾害预警中心看到,85个山洪监测点的数据实时跳动,6个水位站密切监视河道水情,重点河段的图像监控无死角覆盖。这套预警系统每5分钟更新一次雨量数据,一旦监测值超过警戒线时,会自动触发预警机制,为危险区域群众转移赢得宝贵时间。
“我们不仅要让系统‘耳聪目明’,更要实现‘手脚协调’。”平川区水务局水旱灾害防御中心主任张富强介绍,“通过打通气象、水务部门数据壁垒,已形成‘预报—监测—预警’闭环链条。目前,全区129条河道均建立数字档案,上下游责任人和处置流程一目了然,真正做到了‘一处预警、全域响应’。”
针对境内部分干枯河道洪水突发性强的特点,平川区依托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群和上级监测预警群,实现了与乡镇、邻县区间的信息即时共享和上下游预警联动。“上游有动作,下游早准备”,这一联动机制为下游安全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截至目前,全区已组织开展了3次山洪灾害防御实战演练。
物资前置 构建应急“快速通道”
应急准备的核心是“打有准备之仗”。走进区应急物资储备库,堵漏袋、抽水泵等18754件防汛物资分类码放。为提升响应速度,平川区应急管理局联合乡镇组建的综合抢险队随身配备“防汛应急包”,确保接到指令后能迅速奔赴险情一线。“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这是我们应急储备的铁则。”平川区救灾物资储备库主任罗亚敏说。平川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干部高兴元补充道:“进入关键期以来,全区落实防汛抗洪责任人106名,依据‘十张风险清单’排查整治隐患点300余处,落实专人481名。在镇村两级,还布设了96个物资储备点,配备96支村镇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和1支区级专业队时刻待命,确保关键时刻物资‘拿得出、用得上’,队伍‘冲得上、打得赢’。”
针对干枯河道洪水“来得快、退得快”、易致局地内涝的特点,全区严格落实“乡镇有储备点、村有应急室”的要求,确保镇村物资储备到位。在水泉镇牙沟水村的应急物资室里,除了常规防汛物资,还专门为抢险队员配备了专业的“应急背包”。“这是我们防汛的底气!”村党支部副书记尚伦丽指着补充完毕的物资,信心满满地说。
三级联动 织密责任“防护网”
防汛安全网不仅织在“云端”和库房,更铺展在每一段河堤、每一个村落。面对汛期黄河水位上涨的潜在威胁,位于沿岸的玉碗泉村严阵以待。巡河员张绍军已在河边的值班帐篷中开启了24小时值守模式,他说:“值守期间不敢有半点马虎,要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张绍军沿着堤坝一遍遍细致巡查,确保河道畅通,把防汛工作落到了实处。
像张绍军这样的防汛责任人,全区共有481名。“通过建立‘区—乡—村’三级网格,排查整治300余处隐患点。特别是针对干枯河道洪水突发特点,建立上下游联动机制,确保上游有动作、下游早准备。”平川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干部高兴元说。
截至目前,该区61个行政村已完成防汛隐患排查,23处重点河段实现昼夜值守全覆盖,6支专业救援队和97支应急队伍枕戈待旦。一张疏而不漏的“生命安全网”,正在平川大地牢固铺开,为人民群众平安度汛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