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柒斤
借“牛郎织女”故事,以超人间方式表现人间悲欢离合,古已有之。李清照的《行香子·七夕》虽称不上此类题材最佳词作,却因创作于家乡池州,故印象非常深刻。
史学家根据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推断,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赵明诚罢守江宁。三月与李清照“具舟上芜湖,入姑孰,将卜居赣水上……五月,至池阳(今安徽贵池)”,赵明诚被旨知湖州。“遂驻家池阳,独赴召……”时年46岁的李清照暂住池州,举目无亲,景况倍觉凄凉,遂有感而发,留下“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全词从听觉入手,以托事言情的手法,由人间写起,先言个人所见所感,继写天上神话世界,将离别之痛、相思之苦通过一系列生动可感的物象展现出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其实,这首“七夕词”也是李清照后半生情感生活的真实写照。宋元丰七年(1084年)出生的山东济南人李清照,父亲李格非是进士出身、“千古一人”苏东坡的学生,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文学修养极高,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浓厚的家庭,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打小就是妥妥学霸。年少随父生活于北宋京都开封,优渥的生活环境、繁华的京都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16岁少女李清照创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轰动京师,一下成为超级“网红”,南宋学者王灼笔记小说《碧鸡漫志》卷二“易安居士词”云:“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词采第一。”17岁时酬和“苏门四学士”之张文潜《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总结“安史之乱”前后兴败盛衰历史教训,告诫宋朝统治者“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令人拍板叫绝。南宋著名藏书家周煇《清波杂志》卷八“中兴颂”曰:“赵明诚待制妻易安李夫人,尝和张文潜长篇二,以妇人而厕众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18岁的李清照与年长3岁的太学生赵明诚结婚,父亲是礼部员外郎、公公是吏部侍郎,虽系豪门联姻,却因“李、赵族寒,素贫俭”,小两口生活非常拮据,常“典质几件衣物,换点钱”过日子。婚后生活虽清贫,却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充满幸福与欢乐。可好景不长,朝廷激烈的新旧党争很快把李家卷进去。至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李格非“元祐党人”的罪名就株连到李清照身上,《宋史·本纪·卷十九》谓:“己亥,籍元祐及元符末宰相文彦博等、侍从苏轼等、余官秦观等……凡百有二十人,御书刻石端礼门……九月辛巳,诏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宋徽宗一道圣旨差点让李、赵婚姻分崩离析。同时,所谓“元祐党”子弟还不得住在京城,《续资治通鉴·宋纪八十八》云:“(宋徽宗崇宁三年)夏四月,尚书省勘会党人子弟,不问有官无官,并令在外居住,不得擅到阙下。”京城无立锥之地的李清照迫不得已第一次与丈夫分开并返回老家。崇宁五年(1106年)二月,蔡京罢相,公公赵挺之再度拜相(复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朝廷毁《元祐党人碑》,解除一切党人之禁,李格非等“并令吏部与监庙差遣”,李清照得以返京与丈夫团聚。可是,团聚不到一年的李清照又遭“厄运”,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正月,大奸臣蔡京复相,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被罢相五天后病逝,赵家即遭长期政敌蔡京诬陷,家属、亲戚在京者被捕入狱,因无事实虽被释放,但赵挺之赠官却被剥夺,李清照只好随夫返回山东青州,开始屏居乡里的生活,24岁的李清照命其室曰“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政和七年(1117年),在李清照襄助下,赵明诚完成《金石录》写作。
16年后的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五月初,赵明诚被朝廷重新起用知莱州,38岁的李清照直到中秋节才与丈夫团聚。4年后,随夫去淄州。
“靖康之变”发生后,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三月,赵明诚赴江宁(南京)奔丧,改知江宁,金兵攻势猛烈,待在青州的李清照与丈夫堪称生死离别,当年12月,金兵攻陷青州,因“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余间,冀望来春再备船载之”,44岁的李清照押运15车书籍器物行至镇江时,城即被金兵攻破,凭大智大勇在兵荒马乱中将这批稀世之宝,于建炎二年(1128年)押抵江宁府与丈夫团聚。一年后,江宁失陷,李清照夫妇渡江到池州,当年5月赵明诚被旨知湖州,途中病逝。
葬完丈夫,李清照颠沛流离至洪州(南昌),投靠赵明诚大妹夫,谁知洪州又陷。直到绍兴二年(1132年),49岁的李清照在兵荒马乱中辗转十数地才抵达杭州,图书文物散失殆尽造成心灵上的巨大痛苦,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带来的无情折磨,走投无路的李清照不得不再嫁渣男张汝舟,本就觊觎她珍贵收藏的张汝舟失望后,本性暴露,经常对“遍体鳞伤”的李清照拳脚相加,李清照宁愿坐牢坚决要求离婚。虽经一场再嫁匪人、离异系狱的灾难,可李清照生活意志并未消沉,诗词创作的热情更趋高涨,并专注整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直到绍兴十三年(1143年),60岁的李清照校勘整理《金石录》,表进于朝。12年后的1155年,怀着对赵明诚等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72岁有大宋“第一才女”之称的李清照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
李清照后半生的情感生活因数不清的“天桥”分多合少,正所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