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融媒记者 张萍
通讯员 雷臣元 卢昌来
金秋时节,景泰县国家级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区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曾经白茫茫、寸草不生的盐碱滩,如今焕发出勃勃生机——辣椒点缀田间、西红柿挂满枝头、燕麦翻涌着金色浪涛……在这片重获新生的土地上,科技力量与劳动者的汗水交织,共同绘就了一幅动人的丰收画卷。
在景泰县国家级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芦阳片区,种植户王志建正穿梭在西红柿大棚里,忙着采摘成熟的果实。他站在田埂上,望着眼前的累累硕果,难掩内心的激动:“我们站的这个地方原来就是碱滩,一个寸草不生的地方。经过盐碱地治理改造以后,我们种上了西红柿、茄子、辣子等,而且长势都挺好。现在,西红柿已经到采摘的季节了,预计产量能达到8000斤到10000斤左右。”话语间,王志建满是对土地蜕变的感慨和丰收的期盼。
不远处的芹菜种植地里,菜农赵仁有的脸上同样洋溢着丰收的笑容。连片的田地里,绿油油的芹菜鲜嫩饱满,叶片上还带着清晨的露珠。刚收割下来的鲜芹被工人整齐地码进收购车,即将运往各地市场。“今年盐碱地改良以后,我们试种了一些芹菜,从目前的长势来看,芹菜长得非常好。最近我们拉到市场上售卖,客户反响也好。根据目前的采摘情况,亩产能够达到10000斤左右。”赵仁有一边指挥工人装车,一边向记者介绍着丰收的成果。
品尝这份丰收喜悦的,不仅有辛勤劳作的农民,还有默默扎根田间的科技工作者。对于他们而言,丰收季更是数据采集、成果检验的关键时期。在燕麦试验田里,甘肃省农科院的科研团队正忙着对春季种下的耐碱燕麦进行最终测产,每一株作物的生长情况都被仔细记录。甘肃省农科院畜草与绿色农业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文瑜说:“今年开春,我们在景泰盐碱地种植了68份燕麦材料,最近已经到了收获季节。通过调查和测产,我们筛选出了5份早熟材料,鲜草产量每亩可以达到3到4吨,这说明盐碱地的改良效果非常明显。”
科学的评估离不开精准的数据支撑。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科研团队也深入田间,开展细致的样本采集工作。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赵杰才解释道:“我们这次来的主要目标是采集玉米的根、茎、叶以及玉米底下的土壤,准备回实验室测量它的生理生化指标、土壤理化性质,以此判断哪种实验微生物菌剂对盐碱地玉米的生长促进作用是最优的,为后续盐碱地治理提供更科学的技术支撑。”
从碱滩到良田的蜕变,背后同样离不开当地农技人员的辛勤付出。景泰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农技人员因地制宜,探索出“工程+农艺”的组合治理措施,一步步让盐碱地褪去了“白大褂”,变身丰产田。景泰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仲晓飞介绍:“我们通过工程排碱渠进行排碱,配合膜下滴灌补水,后期再增施有机肥来降低土壤的含盐量。同时,我们还筛选出14种26类耐盐碱的经济作物,既能保证产量,又能提升农产品的口感。根据这几天的测产情况,基本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标。”
从昔日寸草不生的盐碱滩,到如今硕果累累的丰产田,景泰县用科技与汗水改写了这片土地的命运。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一位参与者的脸上,也更加坚定了大家持续推进盐碱地治理的信心。在这片重获新生的土地上,我们不仅看到了农业科技的强大力量,看到了农民增收致富的希望,更看到了盐碱地治理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