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了守护白墩子湿地这片生态净土,景泰县持续推进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制定《甘肃景泰白墩子盐沼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的科研监测机制,定期开展湿地巡护,通过疏浚与修复河道、补种湿地植物、建设生态驳岸等措施,加强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经过多年持续治理,生态系统愈发稳定。
根据生物监测数据显示,白墩子湿地面积达到2451.88公顷,脊椎动物 58种,其中不乏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红隼、沙狐、鹅喉羚等;植物23科52属64种,盐沼植被是白墩子湿地最主要的植被类型,藜科植物是盐沼中占优势的种类,有15种。
从候鸟数量增多、珍稀动物频现到被列入《甘肃省第一批省级重要湿地名录》再到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湿地保护织就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鸟、赏景。
不仅如此,白墩子湿地浓厚的盐文化遗产,让以“自然为美”的湿地,有了更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动人的故事内涵,这里保留了盐生产工艺,蓄卤、晒盐、捞硝等制盐遗迹,2009年,白墩子盐池被列入景泰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实施严格保护。
近年来,按照景泰县“文旅融合”战略部署,白墩子湿地被纳入全域旅游发展的重点景点,通过生态旅游,让更多人看见湿地的美、懂得保护的重要性,逐步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良性循环,使得湿地生态保护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稳。
而今,白墩子湿地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在了大众眼前,不仅重焕“白鹭同沙鸥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美本色,更走出一条“生态为笔、文化为墨”的文旅融合之路,成为景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共生发展的有力见证。
(王钰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