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931-8712377 邮箱: gsjbzx@12377.CN
首页 > 评论
一座城的“工业乡愁”有了归宿
时间:2025-11-05 09:38:25 来源:白银市融媒体中心

施耀花

近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白银有色金属集团成功入选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实现了白银市在这一领域“零的突破”。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次工业文明与城市记忆的深情对话。

有人说,工业遗产是“凝固的史诗”,而在白银,这部史诗镌刻在金属与矿脉之间。露天矿遗址,见证着“共和国有色金属长子”的创业豪情;冶炼厂大门,无数风雨兼程的铜城建设者曾在此留下匆忙而坚定的足迹;矿山博物馆里,依然回荡着“打个铜棺材、埋在火焰山”的壮志豪情……白银公司曾以连续18年利税和产量全国第一的成绩,撑起了国家工业的脊梁。它独创的炼铜技术,更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一座里程碑。如今,这些遗产已从“生产的场域”升华为“精神的坐标”,承载着一代人的奋斗基因与工匠精神,是一个时代“白手起家”的活态见证。

保护工业遗产,不是把历史锁进玻璃柜,而是为城市点亮一盏永不熄灭的“精神矿灯”。从戈壁荒滩上的第一声开山炮响,到成为工业的重要基地,白银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奋斗的汗水与奉献的热忱。它们不再仅仅是冰冷的建筑和机器,而是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纽带,让市民在触摸历史脉络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砥砺前行的力量,更让这座城市的“工业乡愁”找到了可以安放的温暖港湾。

那么,白银该如何走好这条保护与活化之路?

首先要筑牢保护的根基。依据《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科学划定保护范围,建立清晰的“身份坐标”。对露天矿这样的大型工业遗址,要维护整体风貌的完整;对蒸汽机车等可移动文物,则要做好精细修复保护。还可以为它们建立“数字档案”,让历史的痕迹可读、可感、可传承。

其次要织就一张“工业记忆之网”。跳出单点局限,把白银有色金属集团放在全市、全省的工业发展脉络中,与银光集团、稀土公司等联动,串联起从矿山、铁路到老厂区的完整序列。再借助口述史、专题展、短视频等方式,打捞散落的记忆碎片,把“一厂一事”汇成一部波澜壮阔的工业史诗。

而最重要的,是让遗产“活”起来。“老厂房里也能长出新经济,旧设备中依然跳动着时代的心。”可以推动“工业遗产+科普教育”,把“白银炼铜法”变成中小学生研学的生动课堂;打造“铜城工业风”旅游线路,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工业美学的震撼;还可以在保留工业肌理的老厂房中引入文创、科创产业,让沉默的“老设备”讲述与时俱进的“新故事”。

历史不只在回望中生动,更在前进中生根。工业遗产,用硬核的工业风骨,支撑起城市发展的历史纵深;也将用温柔的岁月叙事,丰盈一座城的精神家园。当保护与活化并重,工业遗产就从城市的独有记忆,升华为服务未来的宝贵资源。白银的这次“破冰”,正是推动工业文明创造性转化的关键一步。随着国家工业遗产的“加冕”,白银的工业故事将被更多人听见,其蕴含的时代价值也将在新的历史时期被不断发掘与弘扬,让这份“工业乡愁”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责任编辑:李玲燕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128320001 不良信息举报: 0943-8229929 邮箱:191187564@qq.com
网站备案:陇ICP备17004671号-1 公安备62040202000275号
白银视线网举报电话:0943-8229929 邮箱:1911875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