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931-8712377 邮箱: gsjbzx@12377.CN
首页 > 新闻
沃野欢歌起 田畴满目新
——会宁县大力推动“三农”高质量发展侧记
时间:2024-05-17 10:22:03 来源:白银市融媒体中心 阅读量:614 作者:

时代考卷常新,赶考奋进不息。面对新时代新要求,会宁县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着力激活乡村发展动能,夯实农民增收基础,全力推动农业现代化,一幅特色产业鲜明、基础设施完善、社会治理向好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会师大地擘画开卷、徐徐铺展。

农业优先,产业发展“百花齐放”

产业是发展之本、富民之源,是乡村振兴的重点。

走进土门岘镇苏堡村,川塬平展、大棚成行。绿油油的蔬菜正在破土而出,甚是喜人。这里生产的荷兰豆曾经一度走上欧洲人的餐厅。

无独有偶,整齐划一的羊舍,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醒目,今年60多岁的土门村村民何俊仪,通过引进滩羊、山羊、杜泊等新品种,羊的出栏率从之前的二三十只,增加到一现在的一百只左右,收入大大增加。谈起以后的发展,他说下一步要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实现由常规养殖向精品养殖迈进,同时为周边百姓提供技术指导,帮助他们联系销售渠道,带动大家共同致富。

这几年,会宁县深入推进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培育壮大特色产业,“牛、羊、菜、果、薯、药”和小杂粮“6+1”全产业链快速成型,并先后出台“6+1”产业升级版奖补政策,把奖补范围扩大到所有农户。同时,坚持“外引”“内培”相结合,持续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发展增收产业。在补助奖励的同时,大力实施保障农业保险,切实兜住群众后顾之忧。

农民富裕,群众增收“路子宽广”

产业找对头,日子才有奔头。

走进四房吴镇大南村西瓜种植基地,一个个大棚整齐地排列着,大棚里,空气湿润、阳光充足,绿意盎然,昭示着又是一年新的丰收。

来自大南村的村民李典伦,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在村里引导发展蔬菜大棚种植时,他积极响应号召,不仅在家门口挣到了钱,还在大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学到了种瓜技术,不到一年就挣了2万元,这让他对未来的日子充满了信心。

李明旺则是会宁县甘沟驿镇五十铺村农民,他怀揣着一腔热情和抱负,回乡打拼创业,经历了千辛万苦,最终办起了沙厂、空心砖厂,形成产业链条式发展,注册了明旺建材厂;养起了羊,办起了养殖公司,成了群众小康路上的“领头雁”。

近年来,会宁县始终把建立稳定致富机制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手段,持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综合采取产业发展、务工就业、消费帮扶等多种措施,稳定增加群众收入。据了解,2023年全县劳务输转达到10.51万人,创劳务收入29.7亿元,其中输转脱贫劳动力4.99万人。

乡村和美,幸福生活“本色靓丽”

老村旧颜成往事,美丽新居入画来。

走进会宁县大沟镇厍弆村,宽敞平坦的水泥道路干净整洁,整齐的新农村院落安静迷人,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人流如织,一幅宜居宜游的乡村画卷令人眼前一亮。

在厍弆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80多岁的老人何兴华在广场上尽情享受着乡村的泥土芬芳。谈起村里的变化,老人竖起了大拇指:“以前这里柴草、粪堆、垃圾堆杂乱不堪,环境很差,后来村上建成了文化广场,现在我每天都会到这里来活动活动,心情特别舒畅。”

一座座村庄干净了、变美了,群众的精气神也有了质的改变。在会宁,像大沟深处杏花村•厍弆,这样发生华丽蝶变的村庄还有很多。如今的会宁大美农村,既有都市的整洁便利,又有田园的旖旎风光。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2023年会宁县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打造乡村振兴示范镇5个、示范村34个,建成户用卫生厕所4000座。郭城驿镇红堡子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名单,杨崖集镇杨集村成功创建省级文旅振兴样板村。一座座外有“颜值”、内有“气质”的和美乡村实现美丽蝶变,让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日益攀升。

踏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强力节拍,会宁县将在新征程中再赶考、再发力,着力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如今,在会师大地上,一幅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山水田园乡村画卷定会更加绚丽!

(魏永刚)

责任编辑:李凤琳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128320001 不良信息举报: 0943-6913040 邮箱:4225698@qq.com
网站备案:陇ICP备17004671号-1 公安备62040202000275号
白银视线网举报电话:0943-8229929 邮箱:1911875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