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七十五年前,当第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景泰大地上冉冉升起,当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在景泰上空响彻云霄,勤劳勇敢的景泰人民,终于扬起了自信的头颅,用苍劲的手臂,自豪地指点江山!
满目疮痍的景泰大地,迎着初升的太阳,在浴火重生中,褪去了一层层苦难的创伤,迸发出新生的光芒。万众一心的景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以坚韧不拔、敢为人先、务实担当、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把昔日干旱贫穷的景泰川建成了甘肃中部的米粮川。
七十五年来,景泰大地遭受了旱涝、霜冻、地震、饥馑等自然灾害,坚韧自强的景泰人民始终没有向困难低头。1969年,省委、省政府果断决策兴建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景泰人民积极响这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号召,依靠“边设计、边施工、自制设备、自筹资金”的建设方针顽强奋战。
住地窝、啃干粮、顶风雪、冒酷暑、逢山劈路、遇河架桥……实现了“两年上水,三年收益,五年建成”的奋斗目标。景电一期工程的胜利竣工,首创我国大型电力提灌工程建设之先河,为全省水利电力提灌工程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978年,中国的改革航母刚刚破冰起航,是景电一期工程上水的第七个年头,当时,全县物资匮乏、各种商品供不应求,什么东西都要凭票供应,处在“千种商品千种票”的计划年代,人们节衣缩食,一切将就再将就。生活的窘境与困难,只有亲身经历者才深有感悟。
今天的景泰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引领下,走出了一条景象繁荣、国泰民安的康庄大道。目前,全县灌区面积已达60万亩,标准化灌溉渠道长达446公里,新增灌溉引水调蓄水库、生态农业供水调蓄水池等工程库容560万方,提质改造高标准农田1万亩。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分别达57.2万亩、21.5万吨;猪、牛、羊、鸡饲养量分别达140万头、2.5万头、170万只、133万羽;认证“甘味”农产品11个,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8%;开展国家级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创建省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24家;村集体经济创收渠道持续拓宽,总收入6087万元,年收入百万元以上村集体15个,居全市首位,全省领先,农业现代化发展蹄疾步稳。
农副土特产品种类丰富:龙湾红富士、五佛大红枣、景泰沙漠枸杞、条山早酥梨、条山大接杏、寺滩旱砂地籽瓜、和尚头面粉、五佛翠柳羊羔肉等远销国内外,广大城乡群众的“菜篮子”“米袋子”“油罐子”“果盘子”“肉案子”日益丰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006元、16342元,改革红利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大幅度提升。
七十五年前,景泰县城乡群众住的都是土坯房。家家户户以柴草、牛羊粪、煤炭取暖做饭,一家老小起居在狭小简陋的土房内,生活质量不言而喻。
今天,广大城乡居民都住进了宽敞舒适的砖房、楼房、别墅,边远山区的群众都住进了“易地搬迁”的安置小区,手机、宽带、空调、冰箱、微波炉、电脑等各类电器和网络一应俱全,各类高档电器都成了寻常百姓家的日用消费品,城乡群众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说不尽的称心如意、道不完的幸福美满。
七十五年前,景泰县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城乡到处是土路、砂路、羊肠小道……人们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马车、驴车、架子车……“晴天一身土,阴天一身泥。”是对当时交通环境的生动写照。
今天,全县有公路2710公里,11个乡镇柏油路通乡率为100%,135个建制村沥青、水泥路通畅率为100%。基本上形成了以景中、银双高速公路为主线,国省道干线公路为骨架,县乡道为干道,村道为支脉,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全县有各种机动车辆5.5万多辆,景泰已进入了汽车时代,人民群众的工作效率、生活节奏空前加快,安步当车的历史一去不返,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随着国家对农业税、牧业税、工商税……逐一取消,城乡低保、种粮补贴、新农合、新农保、精准扶贫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全面实施,全县城乡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高质量发展盛况。目前,全县共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75个,其中环境整洁村66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1个,省市和美乡村4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个,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2个。全县11个乡镇都建成了水电房路全覆盖、公共服务便利、村容村貌洁美、田园风光怡人、生活富裕和谐的美丽新村,社会保障和民生福祉得到了极大改善提升。
七十五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田间到工厂、从学校到机关……科学主导着发展,机械取代了人力,富裕驱散了贫穷,文明引领着风尚,遍地莺歌燕舞,事事方兴未艾。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今天,景泰正在新时代的征途上阔步前进,景泰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祖国一定会更加富强!
(石延荣)